“Z世代”记者抗台风手记:于风暴中体会脉脉温情
2022-09-15 20:28:08
舟山9月15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15日,坐车行驶在连接浙江舟山与宁波的金塘大桥上,记者在手机上看到了有关今年第十二号台风“梅花”的一条短视频。
那一刻,13日从浙江杭州前往舟山的“追风”经历浮现在眼前。作为初入社会的“Z世代”记者,“追逐”台风“梅花”的3天里,我接受了一场由大自然带来的生动新闻课,也感受到了灾害来临之际,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抗台风特写:干部有为民众淡定应对
舟山某安置点内 周健 摄在猛烈的海风和雨水中,近10名身着各色雨衣的抗台风一线人员手持铁锹,将一袋袋泥沙填满。风灌进他们领口和帽子,雨刮到他们眼镜和脸颊。
9月14日20时30分左右,台风“梅花”的中心在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在“梅花”登陆3小时前,当日17时30分左右,记者在普陀区东港街道塘头村看见上述场景。
“12日下午还是中秋假期,我当时在丈母娘家过节,一接到通知就来值班了。”塘头村村委会副主任翁军峰表示,村子里应该转移的人员均已转移,他们垒起一袋袋泥沙主要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
翁军峰对记者说,多年的抗台风经历使他们对危险具备了一定的敏感性,“我们很关注滩头区域的低洼地和危房户转移,对于村里生活物资也有充足的准备。”
在塘头村四处走动,一家小卖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走进小卖部,货架上粮油米面、饮用水、肥皂、沐浴露等整齐排列着,店主翁赛忠正坐在收银台内侧,拿手机刷着短视频。
翁赛忠说,虽然手机上的台风讯息一直在响,但作为长期在海边生活的居民,他早已锻炼出了淡定面对台风的心态。
“每次台风一来,村里的独居老人和危房户都会被安置到避灾点,由一些公益组织免费提供餐食和生活用品。台风对我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那几天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翁赛忠说。
和塘头村村民一样淡定的,还有舟山各安置点内的转移民众。
14日上午,记者走进舟山市少年体校避灾安置中心时,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正详细讲解基本心肺复苏技术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大家可能平时学习急救知识的时间不多,在安置点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想把一些简单的急救技能传授给他们,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浙江省红十字会一级救护培训师陈晓燕说。
该安置点中有许多建筑工人,天南海北的乡音在空气中跃动。他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有的一边吃着盒饭一边聊天,也有的和家人打起了视频电话,报一声平安。
台风过后渔船有序停靠码头 周健 摄来自陕西西安的建筑工人高亚梅,虽身处他乡,却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安置点的服务很到位,吃的喝的、空调、无线网络都有,还有志愿者免费为我们测量血压、理发等。”她说。
跟踪报道:与一位船长的10余通电话
这3天里,我与一位船长打了10余通电话。
13日,记者获悉,受台风“梅花”影响,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制建造的渔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船长120米,总吨10788,在船人员85人)在宁波舟山港马峙2号锚地锚泊避台。
当日20时9分,我拨通了“深蓝”号船长的电话。船长名叫刘建,接起电话时,他的声音略显沙哑。“梅花”的出现打乱了行程,原计划赴南极远洋捕捞的“深蓝”号暂时无法启程。
船上部分区域信号不好,在采访刘建的过程中,他的声音偶尔会消失。另外,不时有船上的工作人员向其汇报情况,采访也一度因为有人给他打去重要电话而中断。
“遇到台风后,我们第一时间和舟山海事部门进行对接。为确保船只与船员安全,海事部门立即和相关部门协调,安排船只在老塘山三期码头停靠,减少风险,并安排船员下船前往安置点。”陈建说。
要兼顾船员调度、安置点分配、疫情防控等事宜,下船并不是一件小事。13日晚,由于停靠码头、当地工作人员登船时间、转移时间等充满不确定性,为确认相关信息,记者多次拨打陈建的电话。他始终以平静、温和的态度,有耐心地对我讲述船员转移的客观现状。
14日6时许,记者收到了他的微信——“抗原检测试剂半小时后就到,等结果出来就可以开始转移船员。”
当日7时30分,记者赶到老塘山三期码头,一辆大巴早早等待在那里。没过多久,船员们有序下船,登上大巴。
随后,我再度拨通了刘建的电话,想确认他与船员安全转移的消息。不承想,他告诉我,自己将与部分船员一起留在船上抗台风,确保船只的安全。
刘建的沉着冷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4日晚,“梅花”登陆舟山。出于关心,我再次拿出手机给他打了过去。电话拨通的那一刻,我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一切都好。”他说完,便又投入船上的各项工作中去。
15日15时,记者即将离开舟山,我又一次拨通了刘建的电话。不仅仅是为了新闻报道,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闲谈。
刘建说,16日,“深蓝”号将前往舟山东蟹峙渡口码头,如果物资准备、天气情况等顺利的话,他们将于10天后重新出发前往南极进行远洋捕捞作业。
电话的最后,记者对他说,“预祝一路顺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