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商 品 分 类

陕西整治农村高价彩礼等问题是怎么回事,关于陕西整治农村高价彩礼等问题最新消息的新消息。

2022-09-01 19:51:29
摘要:

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依依出去玩,在小区广场,依依新认识了几个朋友,和他们玩得很开心。回到家,依依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橡皮,并高兴地问妈妈漂亮吗。

当前农村高额彩礼的形成,是农村婚姻巨变的缩影之一,源于支撑习俗的结构变迁。有些家庭甚至择价嫁女,彩礼蜕化为利用女儿进行市场交换的方式,女性主体地位丧失。面对高额彩礼引发的问题,依靠基层党员干部带好头、地方出台彩礼指导标准,有利于带动婚姻风俗的转变,但要根除高额彩礼等民间陋习,还需要以公权力介入促进社会发育,通过重建村庄公共性,平衡彩礼失序。

《礼记·昏义》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婚姻作为“礼之本”,历来不是一件私事。包括男方给彩礼在内的婚姻程序,作为文化习俗的一部分流传。当前农村高额彩礼的形成,是农村婚姻巨变的缩影之一,源于支撑习俗的结构变迁。

时代变迁中的农村彩礼

集体化时代是彩礼不甚流行的时代。主要是当时国家鼓励婚姻自由,彩礼被作为封建陋习来批判。男女双方确定婚约后,男方买新衣服新鞋子,至于是否有新房,是不作考虑的,只要能住即可。

改革开放后,彩礼在农村活跃起来。与之前相比,彩礼越来越采取货币形式,支付种类也逐渐增多。在豫东农村,20世纪90年代前后,除常规彩礼内容外,“三转一响”(“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指收音机)进入农村成为彩礼时尚。从20世纪80年代的200多元 ,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1000多元,再到2000年前的2000多元,彩礼尽管一直在上涨,人们并不觉得负担重。究其原因,主要与地方性规范有强约束力及村级治理结构强有力有关。

2000年前的农村彩礼主要看双方父母协商。女方家长会依据青年男女的适配程度考虑彩礼价,更重要依据是男方家庭生活水平、与自己家庭的关系。如果女方家长漫天要价,会给人以“卖女儿”嫌疑,女方家长会受到舆论谴责,家长差名声会波及女儿婚姻。彩礼价格的定夺,多是双方共同协商。2000年前的农村婚姻,大多是在县域范围完成的。男方家庭拿不出彩礼时会找村干部,或者是村中长老帮忙调解。村干部或长老是村里的权威,传递的信息更加全面真实,更容易获得女方父母的认同。因为双方家庭建立稳定关系的总体考虑,加之,村庄舆论及村庄权威的有效介入,使得不同婚姻的彩礼价格尽管有差异,也均在双方接受的范围内。

村庄共同体解体使得农村彩礼失去约束

2000年以来,农村彩礼继续变化,且越来越丧失理性。笔者在华北农村调查时,听到不少高额彩礼的说法,如“万里挑一”(110000元),万紫千红一片绿(155000元),“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155000元和汽车、房子)。民俗学研究学者刁统菊曾总结出六种解释彩礼的框架,无论哪种理论解释,均与婚姻的礼节性相关,均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2000年后则是彩礼价格节节攀升,迅速褪变为盘剥和敛财的工具。这与村庄共同体的解体,公共舆论约束力降低,导致高彩礼问题失去制约有关。

笔者在鄂西北农村调查,曾听说女方索要高额彩礼男方付不起,女方父母要求对方打欠条分期付清的现象。村民会在茶余饭后谈起,但谁也不愿去“说人是非”,村庄舆论约束力大幅降低。此外,村庄的内生权威结构瓦解,村干部缺乏调解动力,也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的公共舆论约束力。内生权威的瓦解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市场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因为税费改革及乡村体制改革,抽离掉了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及权威。当婚姻越来越成为一件私事,农村婚姻市场就会出现单边博弈,再加上性别比失衡及城乡人口流动等变量的影响,引发了彩礼价格攀升及诸多社会问题。

在某些地方,打工经济的兴盛带来女性资源的自由流动,也带来特定市场圈内相对均衡的彩礼价格。在市场外围的一般农村男性,需要承受均衡价格的挤压。既然彩礼价格主要由女方家庭定夺,即使漫天要价也不用在意外界看法,女方父母就可能将女儿当作致富手段。更多时候,索要的彩礼会在女方家合理分配。因此,有村民调侃说“生个女儿是招商银行”“生个儿子是建设银行”。某些农村的独生女家庭,女方可以先索要高价彩礼,然后以各种理由离婚或逃婚,在婚姻市场上不断地进出盈利。婚姻纠纷甚至冲突因此发生。极端情况是,有的男性打光棍或者买媳妇。由此又引发了贩卖妇女问题。有些家庭甚至按类市场方式,将女儿嫁给彩礼最高者,彩礼蜕化为利用女儿进行市场交换的方式,女性主体地位丧失,沦为受害者。

农村结构变迁导致高彩礼出现

高额彩礼不仅在一般农村存在,在东南沿海发达农村同样明显。笔者在浙东农村调查发现,尽管当地结婚无须房子车子,因为70%以上的家庭都有车子,且当地农村的区位优势明显,遍布境内的企业能吸引外地女性。但是,彩礼价格依然不断走高,880万元的天价彩礼,在当地很平常。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村民的阶层分化,由此引发通婚圈的层级化。村庄上层财力雄厚且社会地位高,既为炫富又为子家庭发展考虑,会找门当户对的青年本地女性结婚,支付给对方家庭天价彩礼表达诚意,村庄中层的行为逻辑与之类似。它拉高了村庄的平均彩礼价格,带来中下层及下层的结婚压力。限于当地女性资源富足,底层男青年就与外地女性结婚。

农村结构不止社会结构还包括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结构变迁同样影响彩礼价格。只有当代际关系紧密,父代愿意为儿子婚事操心,为儿子结婚可以不惜一切时,父代多年的财富积累及难以确认的关系网,才是女方索取高额彩礼的来源。由此带来的现象是,若父代将儿子结婚当作“人生任务”,或父代为了面子,积极投入儿子婚姻,该地域就会出现高额彩礼和天价彩礼问题。按照华中村治学者对中西部一般农村的划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苏北等北方农村,是农村高额彩礼的重点发生区域,新闻报道的天价彩礼大多取材于此。

总体来看,农村高额彩礼的形成,与村庄的“去公共性”有关,本来地方性规范、村庄权威可以维护公共性,抑制婚姻缔结中的高额彩礼问题,却因工业化、市场化侵袭逐渐失效。面对高额彩礼引发的问题,依靠基层党员干部带好头、地方出台彩礼指导标准,有利于带动婚姻风俗的转变,但要根除高额彩礼等民间陋习,还需要以公权力介入促进社会发育,通过重建村庄公共性,平衡彩礼失序。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研究员)

民政部:对天价彩礼和低俗婚闹等现象开展整治

民政部网站5月20日消息,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民政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遏制不正之风,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意见》强调,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积极倡导和推广体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传统婚礼,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弘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姻理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助力脱贫攻坚,推进社会风气好转。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为基础的家风建设,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道德观念。

  《意见》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层层抓试点、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确保试点有序开展。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引导鼓励试点地区围绕试点任务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一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并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