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与三星堆有什么关系,三星堆 后羿
2022-09-02 22:24:36
“后羿射日”的神话,最早很可能是来自美洲,也就是殷商的先祖把这个神话从美洲带到了中国。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中,后羿和盘古是同一个人,叫做“狗酋达”。他造出十个太阳,后来又毁掉了九个。逮至尧之时,十日并
正文摘要:
“后羿射日”的神话,最早很可能是来自美洲,也就是殷商的先祖把这个神话从美洲带到了中国。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中,后羿和盘古是同一个人,叫做“狗酋达”。他造出十个太阳,后来又毁掉了九个。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同时又出现几种恶兽,这些恶兽伤害人民。一提到“后羿射日”,就会有人强调大羿和后羿不是同一个人。太康被后羿杀死,后羿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后羿还在坑里填入大量象牙,这是当时一种巫术,用来防止夏后氏政权的复苏。后羿与三星堆有什么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后羿射日”的神话,最早很可能是来自美洲,也就是殷商的先祖把这个神话从美洲带到了中国。
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中,后羿和盘古是同一个人,叫做“狗酋达(Coyote)”。他造出十个太阳,后来又毁掉了九个。
这个来自美洲的神话被经过改造后记录在《山海经》里: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就是说在尧帝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植物都被烧焦,人们没有食物。同时又出现几种恶兽,这些恶兽伤害人民。
后羿射日
尧帝派羿杀掉了这些恶兽,射下九个太阳,人民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后羿射日
羿,古音ngei(ei)。对于这个字的解释,人们都认为上面的羽字代表箭的羽毛,所以这个羿字代表两只箭。
羿字
不过笔者看来,上面的羽字更有可能是印第安人头上的羽毛。
这也证明了后羿射日的神话来自美洲。
后羿射日
一提到“后羿射日”,就会有人强调大羿和后羿不是同一个人。大羿是尧帝时期的射日英雄,而后羿是篡夺夏后氏王位的篡权者。
大羿,意思是“强大的羿”,“伟大的羿”。
后羿,意思是“高贵的羿”,“尊贵的羿”。
所以大羿和后羿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尊称。
这两个羿,一个是神话故事里的人,一个是现实中的人。
现实中的羿,来自东夷有穷氏部落,他的后代就是现在的彝族人。彝族人把他这位射日英雄叫做“支格阿鲁”,意思是“大鹰圣龙”。“支格”意思是鹰,“阿鲁”意思是龙。
东夷,是指东边的民族,是相对于西羌(西边的民族)而言的,我们汉族人的祖先就是东夷的一个分支。
夷,古音li(或ni),也译为“黎”或“尼”。我们被称为“黎民百姓”,这里的“黎民”就是指东夷人。
夷字的形象是一个带着弓箭的人。
后羿来自东夷有穷氏部落,有穷氏的穷,就是穹、弓(古代穷和弓同音)。有穷氏,就是善于使用弓箭的部落。
后羿代夏(三星堆遗址的毁灭)
“后羿代夏”的经过:
此事发生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夏朝国王太康不顾人民,经常在外面打猎不回来。
有一天,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趁太康出去田猎之机,领兵拦截了太康的归路。太康见此状况,惊慌不已,吓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是当时闻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张开大弓,于十里之外将太康射杀。
后羿代夏
太康被后羿杀死,后羿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
紧接着,后羿下令,把所有象征夏后氏政权的青铜神树(扶桑树)和所有代表夏朝皇帝的铜像全部砸毁,扔进坑里。
象牙厌胜
后羿还在坑里填入大量象牙,这是当时一种巫术,用来防止夏后氏政权的复苏。
太康失国
太康身边的人逃到了现在的成都金沙遗址,在那里重新建立了一个政权。
夏后氏的残余政权依然使用三星堆时期的标志——虞夏联盟,就是用一支箭把鱼(虞)和鸟(夏)连在一起。
虞夏联盟
他们打算和后羿继续战斗,从他们铸造的类似“刑天”的铜像就可以看出,他们抱有即使失去了首领也要继续战斗的决心。
诅咒后羿
夏后氏的残余政权,作出了后羿的人偶,对后羿进行诅咒。
下面这个人偶就是后羿,是被夏后氏所诅咒的对象:
被诅咒的后羿
(彝族的巫师也认为这个小铜像是被诅咒的对象,但他们不知道这个小铜像是谁)
夏后氏一边诅咒后羿,一边往地里埋象牙,希望用这些巫术战胜自己的敌人——后羿。
(这是被诅咒的后裔,辫子代表东夷,头上的角代表有穷氏,圈形手势代表他已经掌握了政治权利)
与此同时,夏后氏的残部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先。他们做出大禹的父亲崇伯鲧受难的石像,用来祭祀。
大禹的父亲崇伯鲧因为治水失败而被治罪,这是夏族(夏后氏)为了祭祀他而造出的石像。嘴唇涂有朱砂,说明是被祭祀的对象:
后来,后羿身边的寒浞又篡夺了后羿的王位。有一些不甘心屈服于寒浞的有穷氏部落的人,他们陆续逃出三星堆,来到四川南部和云南一带,和当地人通婚,渐渐发现成了彝族。
彝族
彝族,原名东夷族。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把“东夷族”改名为“彝族”。
毛主席
红军长征途中,曾经得到了彝族同胞的帮助,所以才能顺利通过彝族区,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
——这首《情深意长》歌唱的就是红军和彝族同胞之间的友谊。
后羿与三星堆有什么关系相关阅读:
破译三星堆:青铜神树与后羿射日传说,或与东夷人太阳图腾有关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坑出土了一堆青铜碎片,貌似有树的枝干造型,文物工作者总共花了十年时间,于1996年才拼接完成,拼接的依据就是《山海经》。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三星堆出土的这颗青铜神树竟然与《山海经》“扶桑树”的记载完全吻合!
桑,sun(太阳),太阳神树,难道英文起源也与华夏有关?后续再述。
既然《山海经》扶桑树被发现,那么《山海经》“后羿射日”故事是否也将得到实证?
众所周知,后羿是东夷部落领袖,三星堆文明与东夷部落文明是否有关呢?
让我们剥茧抽丝,一起破译三星堆密码。
一、神秘的将军崖岩画
1979年冬天,连云港的西南郊的锦屏山将军崖发现了距今6500-7000年的东夷部落岩画遗址,被认为是最早的太阳祭坛或天文观象台之一。而连云港东夷部落文明年代距今超1万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部分学者认为,这组岩画与距今1.4万—1.1万年之间的东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连接(白令大陆桥)事件有关,属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在距今1.4万—1.2万年前,从东北亚经由白令大陆桥到达美洲,并把太阳崇拜等东夷文化传播过去。
印第安人传统头饰,太阳穴位置有“太阳”符号,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彩陶太阳符号几乎完全一致。
连云港将军崖的这批岩画,面积超过300平方,分三组,有人面像、兽、植物、图腾、太阳、星空、银河等不同的符号,NASA华裔科学家赵丰教授认为:将军崖岩画A组可能记录了“后羿射日”事件。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人面像岩画仅出现在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蒙古、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我国的人面像岩画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有学者认为,环太平洋的人面像岩画是一种“太阳崇拜”、“太阳神鸟”崇拜的同源文化传播所致,或是以连云港将军崖的东夷部落岩画为发源地,而传播开来。
二、大羿射日事件
《庄子·秋水》引用《山海经》的内容: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后羿射日的故事梗概:天上十日并出,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神射手羿受帝命,连射九日,只剩下一个,大地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
后羿射日,射的真是太阳吗?
未必!
“十日”很可能是崇尚太阳图腾的十个东方部落。
头带羽毛(羿),太阳穴佩带“太阳轮”的印第安人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显而易见,“十日”是“羲和”所生,而“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帝俊”又是《山海经》神话体系里的大神,或王,也可能是众多部落崇拜的精神领袖,所以,“十日”很可能就是帝俊与羲和的后人,以及其后人建立的十个部落,这些部落以日(太阳)为图腾,擅长通过扶桑(日晷、日圭)测量日影,掌握天文历法规律,而这些部落的遗址与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天文观测台、祭坛等遗址又能高度疑似,所以“十日”很可能是指东夷部族里的十个部落。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里的“扶桑”,即太阳升起的地方,桑即sun(太阳),所以英文的源起也可能为华夏或东夷。
甲骨文的“桑”字
《山海经·海内经》又说: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这样,后羿射日的事件似乎就理清脉络了,帝俊赐给了羿“尚方宝箭”——彤弓素矰(红色的弓,素色的箭),让羿代表自己去“下国”执行任务,羿于是就去“下地”调研,考察风土人情,百姓生活状况。很可能在此时发现了“十日”乱政的情况,于是代表帝俊整治了这些违法乱纪的部落,最终保留(或兼并)为一个部落。
这或许是“后羿射日”的真相。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说日篇》提出了“十日”的另一种说法为“十天干”:
世俗又名甲乙为日,甲至癸凡十日,日之有十,犹星之有五也。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种记日的代号,虽然宋代大儒朱熹也赞同这一说法,但很难用此对“后羿射日”的传说说通,所以一堂国学更倾向于十日为东夷十个部落的说法。
三、后羿射日的夏朝版本
前面帮帝俊“射日”的远古英雄叫“羿”,在近古的夏朝也有一位神射手“羿”,而且是夏朝的第五位王,因为夏王称“后”,所以又叫“后羿”。
我们都知道夏朝的第二位王为夏后启,为了避讳“刘启”,《山海经》汉代的版改为“夏后开”。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斟鄩氏、斟灌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名号,因以“夏后”为首,所以称“夏”。
其王称“夏后”,简称“后”,所以“羿”为夏王,又称“后羿”。
羿为何成为“夏后”?这与“太康失国”的故事有关。
传说,夏后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但是太康比较贪玩,夏后氏的领袖地位逐渐削弱,夏的联盟部落——英勇善射的东夷族“有穷(穹)氏”,在其首领羿的带领下逐步强大,并在其他部落的支持下取得了夏朝的执政权,太康失国,投奔斟鄩氏。
于是,羿把太康的弟弟“中康”立为王,由此也引起了其他联盟部落的不满,负责天文历法的“羲、和”部落公开反对,羿认为他们废时乱日,派大将胤征伐,并做《胤征》,最终获胜。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这位“相”就是夏朝的第四位王,“相”由“木+目”组成,有学者认为“相”在后世史书中被转抄为“十日”,即羿射十日故事的源起之一,其实为后羿射“相”。
“相”当了不久,一看势头不好,就投奔到山东潍坊的斟鄩、斟灌二氏,自此,羿正式称王,即夏朝的第五位王——“后羿”。
关注作者,了解更多《山海经》、三星堆知识。
(作者: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