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商 品 分 类

家长护短不利于孩子成长是怎么回事,关于家长护短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例子的新消息。

2022-09-01 20:48:14
摘要:

今天中午,学生全部回睡房之后,趁着闲暇刷了一会手机,在张祖庆老师的公众号《祖庆说》中刷到了一篇文章《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不护短,老师不姑息,我们并肩努力!》突然有些感慨,老师姑息少见,可是家长护短,在工作中却十分常见。

今天中午,学生全部回睡房之后,趁着闲暇刷了一会手机,在张祖庆老师的公众号《祖庆说》中刷到了一篇文章《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不护短,老师不姑息,我们并肩努力!》突然有些感慨,老师姑息少见,可是家长护短,在工作中却十分常见。

昨晚在办公室,四年级科组长江老师匆忙到教导处喊我,说有家长情绪激动在办公室质问老师问题,怕矛盾激化,请我前去协助了解情况。

我到四年级办公室旁听了一会,大致的情况是:四年级某班学生因为违反纪律,在饭堂就餐乱丢餐具,值日学生多次提醒仍我行我素,该生认为值日生是本班同学,不会记本班同学的名字。后来大队部值日学生如实记名,该生对记他名字的同学有意见,老师批评教育,但是学生拒不配合,情绪激动。老师如实反映,要求家长配合教育。家长到校,情绪也很激动,质问学校为何安排学生去饭堂值日,质问老师,是否问调查情况清楚细节就批评学生,要求见记名的值日学生,我还以为家长是问了孩子,了解情况以后发现孩子被冤枉才情绪激动大声质问老师。我提出把孩子叫来办公室,家长竟然说不想让孩子知道他来过,不想让孩子有压力。细问才知道,家长看到老师在微信反映,孩子犯错批评有情绪,拒不承认错误,家长认定孩子一定是蒙冤才情绪激动,跑到学校是兴师问罪讨公道来了。

在没见到孩子没具体问孩子的情况下,认定孩子情绪激动是授了冤枉,无论老师如何解释,家长一口咬定,以他对孩子的了解,孩子如果犯了错,被批评一定会老师接受,不可能情绪激动,情绪激动一定是事出有因,而且原因一定是受了冤枉,老师不调查清楚就批评学生是老师的问题。

老师把学生日常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而家长的反应则是质问:

质问老师:为何到了四年级孩子那么叛逆?(四年级时新老师接班,质疑老师的能力)

质问老师:为何到了四年级分数倒退那么厉害?(用四年级的分数与二三年级比)

质问老师,当他孩子退步的时候老师采取了什么针对性的措施;

质问老师,前段时间反应孩子有进步,老师在孩子进步的情况下老师又做了什么针对性方案。

一口一个针对性措施的,一口一个针对性方案,那口气,跟训斥下属一样,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很想反问,学生不过是一个班的几十分之一,而孩子是家长的百分百,家长针对孩子的成长,做了几个针对性的方案?恐怕连每天做作业,签名都做不到天天坚持吧?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对这个违法纪律的学生并不陌生,对这个家长在班群口无遮拦的行径也早有耳闻,一边借口很顾不上孩子,一边对老师各种质疑,用个流行的字眼就是:喜欢怼人。在班群怼老师怼家长常有。

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老师都要针对个体做针对性方案,那老师的教学就不是全日制的教学了,因为全日制根本做不到,想要每一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应该去报一对一个辅,一次课600---800的个辅应该会有这种服务。我不知道这个家长常挂在嘴边的:公司忙,是什么个忙法,也不知道这个家长在公司担任的何职位,与老师沟通,用的是训斥下属的口气。也许,他获得的是口舌之快,也许他觉得他高老师一等。但与孩子而言,与老师配合不默契,受影响的总归是孩子。

当然,后来我要求把学生到办公当面了解情况,学生的回答跟老师的转述一模一样,自知面子挂不住的家长,叫老师有事先忙,他先跟孩子聊一聊,回头再找老师。回头的结果,自然是没有再找老师了。

似乎,老师在这件事上并没有什么理亏和吃亏,但我觉得老师很委屈。家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自己大呼小叫,大声质问,盛气凌人,毫无尊重,老师作为一个有文化有职业素养的教育者,自然不能与家长大声理论,即便气上心头,也不可能对骂发泄。虽然老师不理亏,可如何不委屈呢?事后,我看到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在办公室窗口拍的图,很美,配文:藩篱小鸟何甚微,独依枝头欲晨飞。

从朋友圈看不出来老师的内心有多大的波澜。教书育人,本就是一份凭良心的工作,管的宽管得严,管的少管的松,日子都是那么过,可究竟哪一种,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只能扪心自问了。而护短的家长,究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大概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吧?

对于孩子家长不应该“护短”

导读:听说过孔子护短的故事吗?护短,顾名思义,便是维护、回避、掩盖一个人的短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护短是好还是坏呢?下面我们来看文章是怎么说的。

何谓“护短”?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典故。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外出游学,正走在路上时,天气突然发生变化。一阵狂风之后,聚集起了乌云,很快就下起雨来。一位弟子说:“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别去找他了。”

看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正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

后来,到了晋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给朋友写信时,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事。他信中写道:“仲尼(即孔子)不假盖(借伞)于子夏,护其短也!”这话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维护、原谅他的短处啊!

嵇康说的“护其短也”,后来经过缩略,就成了“护短”这个词。“护”就是保护、掩盖、回避,“短”就是短处、缺点。“护短”就是掩护自己或自己人的短处、缺点。

有一些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像一朵花似的,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成天是赞不绝口,逢人便夸个不停,生怕别人不知道;而明明是孩子的缺点和毛病,却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有时老师、邻居都给指出来了,家长不仅不管,反而替孩子遮遮掩掩。这些做父母的,自以为是在爱孩子,其实恰恰是在害孩子。

有一对夫妇,连续生了两个女孩子,就想再要一个男孩子。天随人愿,后来他们还真的生了一个男孩。常言说:物以稀为贵。这对夫妇又到中年,自然非常疼爱这个“唯一”的男孩。他们夫妇视男孩为“稀世珍宝”,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顶怕掉了,谁也不许管那个男孩,任其为所欲为。他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百般袒护,养成了很多的坏习惯,谁要是一管,父母就跟谁急。他经常欺负他的姐姐们,姐姐们要是反抗,他就跟姐姐们打架。姐姐们向父母告状,父母从来不问青红皂白,都是站在那男孩一边,极力袒护、包庇。久而久之,那男孩就养成了专横拔扈、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无恶不作的毛病。上了学,经常无故旷课,还经常欺负同学,老师批评他,他就跟老师顶撞;同学向老师反映他欺负人,他就变本加厉地欺负同学。老师实在没有办法,就找到他的家长反映情况,家长不但不管,反而说老师偏向别的同学,怪老师不公平。就这样,那孩子加入了流氓集团,由于打群架被送去劳动教养。

像这样的教训,我国古时侯就有。据《颜氏家训》一书记载,梁朝有一个学士,从小就聪敏有才,为父所宠爱。儿子要是说对了一句话,做对了一件事,父亲逢人便夸,到处张扬,从早到晚,从年初到年末,一直夸个不停;而要是做了错事、坏事,父亲就极力掩盖,替儿子百般辩解,指望儿子能“偷偷地改正”。由于父亲的袒护、姑息,儿子不认为自己身上的毛病是毛病,自是“以非为是”,渐渐养成了骄横无理、肆无忌惮的毛病。长大以后,由于出口伤人,结果惨遭别人的陷害。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楚辞。卜居》中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说,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些;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些。比喻人或事物各有短处,也各有长处。小孩子在某一方面跟别的孩子相比,会有长处;在另外一方面相比,也会有些短处,这是正常现象。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子没有绝对纯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小孩子也不例外。小孩子有短处、缺点,不能讽刺、打击,不给改正的机会;但也不能刻意掩饰、辩护。为孩子的缺点、短处打掩护,就是人们常说的“护短”。短处是“掩护”不住的,越护越短;为孩子的缺点辩护,实际上是在助长。

孩子确有短处和缺点,家长要正视,给以批评、教育、诱导,促其纠正。缺点和短处克服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有利于发扬长处和优点。对孩子的缺点和短处,漠然置之,不管不教,就等于默许。缺点和短处克服不了,就不能进步,优点和长处也保持不住。假如是有意替孩子掩饰缺点和长处,孩子就会以非为是,有持无恐,肆意放任,实际上就是助长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弄不好将来会酿成大错。如俗话所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悍虏。”

古人说:“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悍虏。”是说对父母孩子娇惯溺爱、袒护姑息,就会养成败家之子;而家法比较严格的家庭里,孩子有短处或缺点不放任、姑息,就不会出现不服管教的孩子。中国古人,有许多有见地的父母对子女从不护短,发现了问题和毛病,就严加管教。不仅对年龄小的子女严加管教,就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也从来不放任、不姑息、不护短。

比如,春秋时期楚国大将子发率领军队同秦国作战。在前线,子发不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是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尽管他带兵打了大胜仗,母亲在儿子子发凯旋归来时,将家门紧闭,不让他进家门,狠狠地教训了儿子。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不刻苦学习兵法,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指挥作战。赵孝成王听了卖国权臣的挑唆,派赵括领兵出征同秦国作战。赵括的母亲得知后,力谏赵孝成王不要派她的儿子上前线,毫不隐瞒自己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正本领、对人粗暴、贪图钱财等毛病。

梁朝车骑大将军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性甚严正”,从儿子小时侯就管教得特别严格,毫不娇惯溺爱。以至儿子王僧辩“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的时侯,其母亲魏夫人只要看到他在执行公务中有过错,就

拿拐杖打他。因此,王僧辩“能成其勋业”,很有作为,受到人们的称赞。

当然,父母殴打子,这种管教方式方法不能提倡。但对子女严格管教,不放任,不护短,这种教养态度还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