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是怎么回事,关于聚焦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心得体会的新消息。
2022-09-01 20:28:22
有人认为老师工作轻松,有假期,可以拿铁饭碗,领公务员同样的工资, 与企业员工不同,没有面临失业的风险。但是,你知道当老师有多难吗?
来源:学习军团·中国军号
解放军报讯(记者李建文)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7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度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计划于8月26日至30日在吉林长春举办,展现空军“奋斗强军、奋飞十年”的建设发展成就,空军现役主要飞机也将进行空中飞行展示和地面静态展示。
本届航空开放活动为期5天,主题是“追梦空天、制胜未来”,共有空中展示、地面展示和配套活动三大板块。
本届参展装备阵容强大,空军现役主要飞机装备参展,多支飞行表演队将进行长时间、超低空空中表演。空军主题馆突出沉浸式航空模拟特色,将安排飞行模拟机,供青少年学生和广大军迷体验军事飞行教学训练模拟场景,社会公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军事飞行、航空维修以及空军飞行员训练生活等场景。
据介绍,70多年来,空军装备建设走过了引进消化、自主研发到创新发展的历程。进入新时代,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要求,加速推进装备转型建设,战略能力逐步形成,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显著提升。这次航空开放活动,将系统展现空军装备建设的新成就。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
搏击长空心向党——从起飞之地探寻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红色航迹
——从起飞之地探寻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红色航迹
新华社沈阳7月13日电 梅世雄、王学刚、康子湛
起飞,人民空军在这里孕育启航。
起飞,人民空军从这里飞向战场。
位于黑龙江牡丹江海浪机场的东北老航校旧址是人民空军的起飞地,辽宁丹东浪头机场是人民空军的战斗起飞地,这两处起飞之地,是人民空军孕育成长、“横空出世”的摇篮,也是见证党领导人民空军建设的历史地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地处白山黑水的两处起飞之地旧址修葺一新,一批又一批官兵来到这里开展专题党日活动。
记者跟随当年的战斗英雄、老飞行员以及他们的后人,踏访两处旧址,重温当年的热血激情,探寻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红色航迹。
这是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东北老航校”)(1946年3月摄)。新华社发
惊天航迹:人民空军在这里孕育启航
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听着远处跑道上飞机起落的轰鸣声,92岁张吉林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海浪机场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世事沧桑,70年后,一切都变了,但仿佛一切又没有变。机场内,一段跑道旧址还是当年的模样,砂石堆砌的地面凹凸不平,对面标志性的平顶山连绵起伏,从山口吹来的风,似乎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没变样,几十年了,还是这个样子!”张吉林热泪盈眶。
1951年,张吉林被组织选中来到这里走上了自己的“飞天之路”。
青年张吉林在牡丹江(1951年摄)。新华社发
在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内,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献实物、一个个精致的沙盘模型,铺展开一幅人民空军起飞、精飞、奋飞的历史画卷。
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展品,引人驻足,令人深思。
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2021年6月25日摄)。新华社发(郭智 摄)
1946年3月1日,人们习惯称之为东北老航校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正式宣告成立。一个月后,学校搬迁至牡丹江海浪机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人民空军从这里起飞。
在这里,老航校的先辈们吃高粱米,啃窝窝头,用咸菜疙瘩下饭。
在这里,老一辈飞行人员克服困难,冒着敌机轰炸和匪特袭扰,在东北全境搜集飞机和航空器材,缺少汽油,就想方设法用酒精代替;缺少螺旋桨,就几架飞机共用一个。
在这里,一群平均文化水平不到小学程度的飞行员,苦攻“文化关”。
“不一样了,祖国强大了,空军强大了!”看到展览中反映今天人民空军建设成就的内容,张吉林连连感叹。
“创办之初,老航校极其艰难,先后四易校址。”东北老航校老校长常乾坤之子常砢说,老前辈们胸怀“千难万险何所惧,愿为航空献青春”的革命豪情,开创了人拉火车、马拉飞机、直上高教机等先例,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诗。
到1949年7月,东北老航校一共培养出126名飞行员、24名领航员以及410名航空工程、通信、气象等各类航空技术人才,开创了我党我军自主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1946年摄)。新华社发
后来,“东北老航校”也被人们看作“人民空军的摇篮”。老航校培养了一大批在抗美援朝中功勋卓著的“空中勇士”,孕育形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东北老航校精神。
走出展陈中心,穿过老航校的老跑道,仿佛是通向过去的“时空隧道”。跑道右侧,老航校时期的草棚被还原,用于飞行训练的“九九”式高级教练机、P-51改装教练机、PT-19初教机等飞机模型,整齐陈列。站在这些曾经的“战友”身边,张吉林感慨万千:“飞行始终在我脑海里,现在我都想飞。”
张吉林打开了话匣子,将飞行经历向年轻的飞行员们娓娓道来,并和他们畅谈老航校历史、交流飞行心得。“你们有这么好的飞行条件,一定要珍惜,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张吉林说。
2021年6月24日,张吉林(右)回到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为“90后”飞行员讲述执教时的故事。新华社发(刘丹摄)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弦歌不断。老航校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的“95后”飞行员王鑫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飞行员,我一定会秉承老航校光荣传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努力锤炼过硬战斗本领和飞行技能,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
首战首胜:人民空军从这里起飞战斗
70多年过去了,鸭绿江依然静静流淌。
70多年前,一批批老航校学员从海浪机场的跑道上起飞,学会了飞行,不久之后,从老航校走来的年轻人民空军从丹东浪头战斗起飞,学会了空战。
从不会战斗到学会空战,从只能打小机群到敢于同大机群作战,志愿军空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谁又能想到,当年打出令敌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奇迹的志愿军空军使用的地下指挥室,是如此简单甚至简陋。
踩着湿漉漉的台阶进入修缮还原的地下指挥室,尽管室外热气逼人,但室内却异常凉爽,甚至寒冷。在复原的指挥室墙壁上,悬挂着许多当年志愿军空军空战示意图,一个经典战例引起关注——
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为防止空战中单打独斗被敌各个击破,研究了一种“蜂王战术”,即要求僚机飞行员要像蜜蜂一样围着蜂王飞,进而实现团队作战形成空战优势,利用这一战术,在清川江口一仗,飞行团长郑长华顺利击落敌机F-86,我方无任何伤亡。
从空中作战“零”经验,到揭开空战之“谜”,再到总结提出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创造了一段热血与激情的历史。
今年87岁的陶伟说:“当年,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把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和英勇善战的战术作风带到天上,尤其是将‘刺刀见红’的精神运用到空战,形成了‘空中拼刺刀’精神。”
1953年5月17日,19岁的飞行员陶伟升空作战。
“近点、近点、再近点……”面对多架敌机的包围,初出茅庐的陶伟抱着“宁愿血洒蓝天,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的信念,在距敌机120米处猛烈开炮,敌机凌空爆炸,碎片贴着陶伟的座舱“嗖嗖”飞过,开创了人民空军空中近战歼敌先例。
战友们惊叹:“这哪里是空中打炮,这是空中拼刺刀!”
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飞机就是第201发炮弹。”
当时,米格-15飞机空中满载带弹量是200发,所谓的“201发炮弹”,是指飞机的炮弹打光后,飞行员和飞机就是最后一发炮弹,即第201发炮弹,就是撞也要把敌机撞下去。
今年92岁的锡伯族飞行员那启明,当年喊着“201发炮弹”的口号走上了空战战场。
2021年6月6日,那启明在家中讲述战斗故事。新华社发(刘丹摄)
1952年6月,朝鲜西北部,大同江上空,飞行编队中的那启明听到地面指挥员传来的情报:“听到了敌机的声音,注意搜索。”
那启明立即转向寻找敌机,两架F-84战斗机进入视线。在僚机的掩护下,那启明成功咬尾1架。抵近、开火,第一次打偏,重新瞄准、开火……僚机在无线电里连声喊:“打中了!”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驾驶战机大载荷机动,准备进行实弹突击(2018年9月4日摄)。新华社发(杨盼 摄)
那启明首开全师入朝参战空战纪录。40天后,在一次任务返航途中,那启明又成功击中两架敌机。
在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空战中,年轻的人民空军搏击长空,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创造了“一年成军,三年成名”的奇迹,打出了国威军威。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在训练中组成四机编队,扑向地面目标展开进攻作战(2018年9月17日摄)。新华社发(杨盼摄)
描绘更加壮美辉煌的航迹
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一代代共产党人魂牵梦绕、艰辛探索。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完成飞行训练任务,安全着陆(2018年9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盼 摄)
东北老航校开学第7天,飞行科科长吉翔遭遇飞机故障,坠于老跑道一旁的机堡处,不幸牺牲;第14天,教育长蔡云翔执行运输任务时,因飞机失速坠地牺牲……
“面对如此巨大而连续的挫折,老航校人却从未丧失信心。学员们从这条跑道上前赴后继地驾机起飞,其中就包括王海、刘玉堤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政委王玉玮说。
即将升空进行二对一自由空战训练的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在战机前演练(2018年9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盼摄)
从东北老航校精神到“空中拼刺刀”精神,作为空军部队特有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人民空军的精神谱系和胜战密码,成为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的澎湃动力。
36岁的“金头盔”得主姚凯,现任空军航空兵某旅副参谋长。
空军机务人员在寒风中做准备(2017年11月5日摄)。新华社发(杨盼 摄)
一次,在我任务区域内,姚凯驾机与外军战机迎头对峙,姚凯沉着应对,驾驶战机不断抵近外国军机,直至外军战机调头撤退。
姚凯凭借高超技能占据有利态势,最终确保行动圆满完成,捍卫了国家利益。“就是豁出血肉之躯,也要把对手的嚣张气焰压下去!”姚凯说。
开拓创新是人民空军的“胎记”,是这支飞翔的军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又一基因密码。
空军歼-20战机开展飞行训练(2019年11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盼 摄)
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展柜里,摆放着一张老航校时期的毕业命令。命令中,有两个印在一起的名字:陈继法、刘玉堤。
讲解员张博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有一位名叫陈浏的飞行员驾驶歼-20战机飞越天安门,他的爷爷和姥爷正是命令上的陈继法和刘玉堤。
停在跑道上的空军歼-20战机(3月3日摄)。新华社发(杨盼摄)
作为老航校英雄的后人,新一代飞行员陈浏驾驶着国产新型战机飞越天安门,既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梦想的延续,更是对先辈的致敬。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空军牢记初心使命,发扬光荣传统,勇于创新超越,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空军的新征程,描绘更加壮美辉煌的航迹!(参与采写:刘小兵、刘汉宝、刘若男、王琢舒、刘丹、刘敏、张雨晴)